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杂谈

蒸出来的孝心一只老雁馍,半部阜阳情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4|发布时间:2025-04-13

蒸出的深情:老雁馍,阜阳的情与念

春意盎然的皖北平原,柳枝嫩绿,麦浪滚滚。阜阳乡间的厨房内,蒸汽携着阵阵麦香袅袅上升,案板上静卧的是一只只宛如欲飞的大雁面团——这就是流传千年的老雁馍,在寒食节的炊烟中,诉说着大地上深厚的亲情故事。

指尖上的传统:面雁的传说与制作

老雁馍的背后,有一个承载历史温度的古老故事。据说北宋时,包拯在颍州(阜阳)放粮,目睹百姓以榆钱为食,便分发御赐食物给灾民。为了纪念他的恩德,人们用面团捏成大雁形状,象征"雁过留声",将包公的仁慈流传后世。这传说在阜阳乡间代代相传,赋予了揉面每个动作深远的历史意义。

蒸出来的孝心一只老雁馍,半部阜阳情

制作老雁馍是细致的手艺活。提前三天要用酒曲唤醒老面头,发酵时需用棉被保暖,放置于热炕头上。揉面讲究"三光":面团、手和盆都要光洁。手艺娴熟的妇女们捏出的面雁,喙部剪出纹理,翅膀压出羽毛痕迹,而眼睛则点缀着大小一致的黑豆——八月炸豆。在柴火蒸煮的过程中,艾草的香气融入蒸汽中,更添自然清香。

蒸出来的孝心一只老雁馍,半部阜阳情

寒食节的情感纽带:亲情与仪式感

民谣"二月二,送雁馍,爹娘吃了不腰疼",揭示了老雁馍背后深沉的情感意义。出嫁的女儿会在寒食节前精心制作面雁回娘家,雁颈上的红头绳和双数的馍,都是女儿孝心的体现。临泉县杨桥镇的传统习俗“摆雁阵”,更是富有仪式感:十二只排列整齐的面雁象征着季节轮回,表达对农耕文明中自然法则的尊重,也传递了亲情的深情厚意。

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舌尖上的乡愁

在阜阳生态园的非遗工坊里,年轻的95后面点师李婉婷通过直播教授老雁馍的制作,并融入紫薯、南瓜等天然色素,赋予了面雁新的形象,如"福雁"和"学士雁"。这种创新让传统手艺在短视频时代焕发生机,去年寒食节期间,仅抖音平台上的"老雁馍"话题播放量就超过800万次。

周末,在阜阳古商城的老雁馍体验工坊中,亲子家庭欢聚一堂,孩子们兴奋地为面雁点睛,老人们分享着关于雁馍的古老故事。在蒸腾的蒸汽和笑声中,传统文化悄然完成代际传承,让千年民俗记忆继续在大地上传承不息。

如今,老雁馍制作技艺已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孝道与亲情的象征,也是游子心中温暖的乡愁寄托。每到春日清晨,总有一笼老雁馍散发着麦香出锅,以最质朴的味道,守望着中国人内心深处那份深情厚谊。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