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杂谈

探索贵阳秘制小吃:高坡风干的酸粉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故事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3|发布时间:2024-07-18

不同于肠旺面与豆腐圆子,这里的主角是它——酸粉!大家好,欢迎您一同探索贵州,品味美食背后的故事。

贵阳是一座多元融合的城市,从四面八方汇聚的移民带来了独特的城市文化。这里山水交融、文化多样,商业繁盛,各种元素在这里交织出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而酸粉正是这融合之美的生动体现。

酸粉源自米粉的演变,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贵阳府志中记载,北部稻米成熟较晚,被用于制作多种米制品。米粉则在这一时期从广西传入,徐霞客游记中曾提及独山州食用米粉的情景。由于贵州地区盐资源稀缺,苗族人民有使用淘米水发酵自制酸汤的习惯。贵阳城周边聚居着大量苗族同胞,他们的口味对米粉产生了影响,使得制作酸粉时先将大米浸泡于淘米水中一到两天,再磨成米浆,接着放置一天让其自然发酵,最后用发酵后的淘米水穿制而成。这道独特的工艺造就了那令人爱不释口的贵阳风味,同时也给外地人带来了挑战味蕾的体验。

在老贵阳城的薛家井区域(今天的国贸附近和普定街一带),即如今的黔灵西路一带,聚集着许多米粉作坊。推测酸粉可能正是源于这一带。民国初年,整个贵阳仅有5家米粉作坊,其中以普定街的苏檀三最为有名,他们生产的米粉洁白有光泽,并且即便存放数日泡在水中也不变质。后来,来自江西的李义清在老北门开设了米粉店,其助手王应成独立门户,在南门口另立了一家,逐渐促使贵阳的米粉店铺数量增多。

小小的酸粉,承载着多个地方和汉苗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充分体现了这个城市包容并蓄的文化特色。对于每一个贵阳人而言,酸粉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永远难以忘怀的乡愁,无论行走在何方,心中都有一碗永远吃不腻的酸粉。

记得点赞关注哦!

#贵州美食#酸粉

探索贵阳秘制小吃:高坡风干的酸粉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故事探索贵阳秘制小吃:高坡风干的酸粉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故事探索贵阳秘制小吃:高坡风干的酸粉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故事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