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杂谈

河西走廊的传统年味:手工炸麻花的传承与变迁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6|发布时间:2025-03-27

走进河西走廊的冬日腊月,感受那穿越千年依旧芬芳的传统年俗——炸麻花,这是一场关于人间烟火的传承与诉说。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精选上等小麦,洗净晾干后送往磨坊,经过一番劳作,面粉缓缓归仓,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增添了几分喜悦的气息。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制作麻花是一门需要团队合作的艺术。左邻右舍聚在一起,和面、发面、揉搓、醒发,每一步都充满了默契与欢声笑语。前一天晚上便开始准备的发面团,加入酵头静待发酵至蜂窝状,再经过反复的揉擀,塑形为一个个即将变为美味麻花的剂子。

每一位参与炸麻花的人都深知其中的门道:搓得粗了,油炸不透;搓得细了,又费油易焦。只有恰到好处的力度与时间,才能确保麻花呈现出金黄酥脆的完美状态。这些细节的背后,是对食物品质的不懈追求,也是对传统年俗的一份尊重。

河西走廊的传统年味:手工炸麻花的传承与变迁

追溯历史的长河,麻花的踪迹可远至东汉时期刘熙所著的《释名·释饮食》中的“漫冱”一词,与麻花发音相近,似乎暗示了这一美食可能源于西域的传入。而到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更是详细记载了米粉麻花的做法,证明了这一食物源远流长的历史。

从汉代的“漫冱”到魏晋的“膏环”“秬籹”,再至明代的“缳膏饼”,直至清代以来的“麻花”“油棒子”,这一系列称谓的变化见证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变迁。而在河西走廊,这种传统的年俗美食依然保留着完整的制作流程,从小麦的加工到最后的油炸成品,每一道工序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民族融合的印记。

河西走廊的传统年味:手工炸麻花的传承与变迁

麻花的制作不仅是一次家庭与社区的聚会,更是对传统工艺的一次致敬。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河西走廊的麻花以其不变的味道和制作方式,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座桥梁,让人们在这里品尝到的不只是美食,还有那浓浓的年味和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河西走廊的传统年味:手工炸麻花的传承与变迁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