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儿粑川南民间小猪点心,糯香穿越六百年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4|发布时间:2025-02-19
猪儿粑:川南地区的“小猪点心”,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
在四川南部的宜宾和泸州地区,有一种外形可爱、形似小猪的传统糯米食品——猪儿粑,深受当地人喜爱。它不仅是当地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的重要元素,还承载着明清时期以来丰富的农耕文化记忆,并且最近被纳入了宜宾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糯米“捏塑”出的农耕图腾

根据《江安县志》的记载,猪儿粑起源于明代中叶。其制作工艺独特:以本地高山糯稻磨浆为皮,包裹猪肉、笋丁或芽菜等馅料,并用手指捏制出小猪的模样。蒸熟后,整个点心呈现出雪白的颜色,草木清香渗透其中。
一屉蒸笼里的南北风味
猪儿粑的口味和配料反映了地方特色:靠近云南的叙永县偏爱咸鲜口味;而宜宾江安县则倾向于甜润口感。无论是哪种味道,咬开外皮时都会流出丰富的汤汁,与草本香气交织在一起。

从祭祀供品到文旅名片
猪儿粑最初是作为“春社”祭神的供品出现,在此之后逐渐成为春节、清明节等重要节日中的必备美食。在江安县夕佳山民居地区,新娘出嫁前还要为夫家制作猪儿粑以展示厨艺。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宜宾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猪儿粑文化节”,推出了速冻包装和艾草青团等多种创新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2022年,猪儿粑的制作技艺被列入《宜宾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非遗专家认为,猪儿粑所采用的包裹技法反映了古代食物保鲜技术的进步与传承,这道点心以草木为媒介、糯米为韵律的方式,延续了川南人民六百多年来的自然情怀。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