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盆之旅:自驾60公里,遇见烟台的边缘—辛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3|发布时间:2025-04-05
在城市的步伐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那些曾经与市井生活紧密相连的传统日用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今天,我们将回顾一段关于传统陶艺的历史记忆,尤其是对“一只泥盆”的故事。
距离城市中心六十公里的东边,滨海大道上,四天前我有幸在辛安镇赶上了年集。这个集市是农村年度中最大的活动,也是人们筹备新年所需的最后机会。
当我停好车,踏入市场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售卖锅碗瓢盆的摊位。其中,几个黑陶制品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些带有小孔、类似“饭罩子”的器物,对于超过五十岁的人来说,这都是再熟悉不过的记忆。在我的童年时代,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中的确用过这样的容器来盛放食物或蒸煮米饭。随着电化铝产品的兴起,它们逐渐淡出了日常使用。

在“饭罩子”旁边,还有尺寸相似但没有孔洞的黑陶盆,形状类似浅浅的火盆,它更适合作为传统的焚纸器具,用于农村中老人去世后的灵前仪式。这种传统而庄重的角色,在现代生活中已渐行渐远。

我挑选了一只“饭罩子”,经过仔细检查,它的质量出类拔萃——轻轻敲击时能发出清脆的金属声。尽管卖家标价二十元,但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用这个新获得的工具来蒸煮米饭,其出色的吸水性能为日常烹饪带来了便利。
在与老一辈人交流中,我听到了关于“饭罩子”的故事——它们承载着人们的记忆和情感。许多年前,在生产救灾时期,一碗由“饭罩子”盛放的地瓜干成为了让人念念不忘的美食。而更有甚者,几十年前的某个冬天,一位村民用它救助了遭遇断炊之急的家庭,二十年后,被帮助的人专门寻访并表达感激之情。
在记忆中,青岛市区的范围相对狭小,而位于崂山中韩镇的刘家下庄是烧制陶土器皿的专业村。这块土地上有着丰富的褐土资源和世代相传的手艺。四十多年前,我有一位同事来自这个村子,他的兄弟就是一位制陶师傅。那时候的花盆以红色泥质为主,经久耐用。然而,因北乡(即墨)地区的土壤含碱性较高,这些陶器在冬季往往表面会逐渐剥落。经过窑火锻炼后,陶土呈现出青色或红色,据说某些经过特殊处理的器具,在冷却时会被水淬炼成独特的包浆光泽。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传统日用品与烧制它们的老窑炉一同淡出了日常生活。如今,若想寻觅这些古老的器物,可能只能在博物馆中找到它们的身影。而那些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他们的作品油光发亮,通过精心的打磨和保养,让每一件陶艺品都焕发着独特的光彩。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