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杂谈

60年代地质工作者在大兴安岭遇到鄂温克族人家的温暖故事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3|发布时间:2025-03-12

我的三姨爷是一名地质工作者,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一次野外考察中,他遇到了一户生活在大兴安岭深处的鄂温克族人家。他们热情地邀请这位陌生客人共进午餐,并带他去采集山葱。回来后,那位善良的大婶用新鲜采摘来的山葱和狍子肉制作了一种传统的馅饼。

那是60年代初的一天,在广袤无垠的大兴安岭里,三姨爷遇到了一段至今仍让他记忆犹新的经历。当时,他正在进行地质调查工作,恰巧碰见了这户淳朴的鄂温克族家庭。大婶得知他的来意后,便邀请他们一同享用一顿特别的午餐。她带着三姨爷等人去山中采摘新鲜的野葱,随后又用这些材料精心制作了一种地道的馅饼。

这种肉饼虽然看似平凡,却蕴含着鄂温克族人深厚的文化和智慧。大婶叮嘱说,切肉和葱时不宜过于细腻,这样成品才有足够的嚼劲。她将山葱与狍子肉混合后,一股浓郁而清新的香气便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仿佛能让人闻到大自然的气息。令人惊叹的是,在制作过程中,她没有使用任何现代化的工具——没有刀具,也没有擀面杖,而是凭借一双巧手将馅料捏合包裹好,并轻轻埋入草木灰中烘烤。不一会儿,肉饼便被取出,外皮焦脆而内部多汁,味道香浓而不腻,令人回味无穷。

尽管三姨爷品尝过许多美食,但他声称这道狍子肉和山葱馅饼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餐。数年后,在淄博流行起了一种名为“肉饼卷肉串”的小吃,三姨爷笑着说,这种食物或许与他当年在鄂温克族人家尝到的风味有几分相似——简朴的做法加上纯粹的食材,才是美味之源。

这不禁让我思考:越是简单、纯正的食物往往越能触动人心。美食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复杂的层次感和丰富的口感,更在于那份承载着故事与情感的独特韵味。大自然赋予我们的食材虽朴素无华,却蕴含了最真实的味道;而通过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保留下来的风味,则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美妙体验。

60年代地质工作者在大兴安岭遇到鄂温克族人家的温暖故事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