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杂谈

曲阳三会河畔的童年回忆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3|发布时间:2025-04-02

家乡门前的小河——记曲阳县的三会河

2024年12月12日 星期四 农历冬月十二 多云

曲阳三会河畔的童年回忆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这首熟悉的歌谣让人联想到家乡的三会河。尽管它只是唐河的一条支流,但对于曲阳县北部山区而言却至关重要。这条河流贯穿了范北郎三个乡的所有灌溉农田,在经过郎家庄、竹林和银杏树村时,有一片肥沃的冲击平原。这里曾经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富饶之地,对于农耕时代来说,这里是关乎家乡人民生计的重要水源。

曲阳三会河畔的童年回忆

三会河发源于曲阳县境内的青山地区,并分为南北两条支流。根据最远流程和最大水量的原则,北部源头位于范家庄乡的青山北沟,以三尖梁为分水岭,其三条支流分别是:从虎山、铺塔石等山谷汇入杨家台水库后沿着虎神沟、武家湾直至上下高堡;上阁、计都石等地的水流汇集至东石门,然后一路向东;红岗、牛分岭以及枣台沟的水在岸上村汇聚后再沿北台、黄岭洼和南沟而下。三条支流最终在郎家庄等三个村庄交汇处汇合形成三会河。

南部支流发源于西燕川北部的坟山西沟,经过东燕川、野北以及灵山地区,并与朱家峪之水在此汇集后,在韩家村注入主河道。北部主流汇聚之后,沿葫芦汪、磨子山和灵山等乡镇流向南镇,在那里与通天河汇合,最后在横河口村北方进入唐县境内的西大洋水库。

三会河的主流长度约为21公里,流域面积达235平方公里,坡度为1/450,弯曲系数为1.3。其北部支流上游常年有水,而葫芦汪和磨子山以下中下游河道在枯水期时由于地势原因河水渗入地下,在北镇村南的漱玉泉喷涌而出,属于季节性河流。一般情况下,年平均流量为0.4立方米/秒。

曲阳三会河畔的童年回忆

曲阳县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类型,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每年七八月份近30天的时间内。该地区位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之间的过渡地带,其水文特点是山区集水面积大、降水集中、植被稀少,因此雨季时易形成径流并迅速转化为洪水,河道坡度陡峭且流程较短。

恶劣的自然环境激发了曲阳人民团结协作的精神,他们积极改变家乡面貌。早在农闲时节,村民们就会在山坡上垒石碾整修梯田,并利用河谷中的小支流修建水坝来控制水位以灌溉农田。到了1950年代,随着水利设施的发展和完善,三会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三会河被誉为曲阳北部山民的母亲河,滋养了众多村庄和居民,孕育出了许多地方特色美食与灿烂文化。河水清澈甘甜,在河流上游以上下阁、岸上为中心产地的阜平大枣以及郎家庄豆腐等农产品地理品牌享誉四方。充沛的水量还推动了曲阳县近现代工业化的进程:1946年晋察冀工业局在葫芦汪村建成了该地区最早的火力发电站,使曲阳步入了电力时代。

围绕三会河下游漱玉泉而生的是中国五大名瓷之首的“定瓷”,古时三会河、通天河和唐河是定瓷外运的最佳水路。三会河流域文化繁荣,诞生出如陈文增这样的定瓷大师及其众多杰出弟子。明朝时期郎家庄被誉为举人村,葫芦汪则是秀才村。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曾在《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我看来,虽然三会河名气不大、流量不多且流程较短,但她为曲阳乃至全国的历史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我驻村工作期间常驻足于河边,观察四季变换中的潮涨潮落,发现默默无闻的她却蕴含着非凡的意义。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