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童年:听奶奶讲述越剧背后的传奇故事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4|发布时间:2025-03-27
小时候最喜爱的事情之一就是听奶奶讲故事,而那些故事几乎都与越剧有关。或许是因为奶奶也从沿门说唱的人那里听过这些故事,所以她能将它们生动地讲述出来。其中一个故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在一个名叫羊棚丘的嵊州山村,一位放羊娃救了一位皇子。后来这位皇子继承皇位回到京城时,问放羊娃有什么心愿。放羊娃说他想要做县官老爷,出门可以坐轿子;他还希望他的后代子孙都能成为官员,乌纱帽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皇帝金口圣旨便封了七品芝麻官给这位放羊娃,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一顶又一顶、百顶千顶的乌纱帽也顺理成章地实现了,那就是嵊州出了越剧,乌纱帽在戏台上出现,子孙后代一直做下去直到现在。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个故事告诉我做人不可贪心,要量力而行,否则会适得其反。而对于嵊州的越剧来说,它的起源当然有其社会生产的土壤。越剧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落地唱书”,是嵊县的一种民间曲艺,因其不在台上而在农家门口、堂前卖唱,故名“落地唱书”。前后经历50多年时间,“落地唱书”从曲艺演变成了戏曲。
在“落地唱书”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分为田头歌唱、沿门唱书和走台书三个阶段:

- 一、田头歌唱: 清咸丰元年(1851)前后,嵊县剡北乡马塘村农民金其炳集牧歌小调、宣卷佛曲和四工合调之长,在田间地头即兴歌唱,作为自我娱乐形式出现。这种演唱受到欢迎,并且许多农民以他为师,边劳动边学唱。
- 二、沿门唱书: 清同治初年,嵊县遭遇灾荒,禾稼歉收,赋税繁重,民不聊生。金其炳迫于生计,仿照新春时“扫地佬送元宝”的形式,沿门挨户去唱吉利话以求施给年糕、粽子等物。“沿门唱书”便由此产生。
- 三、走台书: 之后的“落地唱书”逐渐发展成为更加正式的艺术表现形式,称为“走台书”。这一阶段,“落地唱书”的表演更为规范,并且开始使用竹布衣衫作为戏服和鳖鼓、尺板伴奏。
到了1906年农历三月初三,在桃源乡东王村香火堂前搭台化妆演出《十件头》、《倪凤扇茶》、《双金凤》等对子小戏,越剧的雏形基本形成。这些早期的小歌班多由男子组成,后来发展出女小歌班,并逐渐进入上海滩,在“大世界”进行演出。
随着时代的变迁,越剧从剡溪两岸的山乡小戏演变为全国性的一大地方戏曲剧种,形成了表演细腻、唱腔优美的特色。现在它已赢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并且在上世纪末开始走向世界。如今,日本、菲律宾、美国等国相继成立了越剧研究组织。

如果我能够穿越回一百多年前的嵊州,我会看到越剧是出于劳动人民和他们的劳动中诞生出来的,是为了改变现状而追求美好的生活。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想尽了办法,走了千里百里,经历了千辛万苦,才有了今天这一切的变化。今天的我需要从先辈们的“基因”汲取力量,去努力为诗与远方奋斗。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