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杂谈

湘味香韵:长沙腊肉与名人轶事(第十一篇)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6|发布时间:2024-08-26

长沙美食探秘:探寻名流眼中的腊肉佳肴

在昨日的篇章中,我们对中国享有盛誉的腊肉进行了细致描绘。个人认为,在东西南北各地腊味的激烈竞争中,湖南腊肉虽屈居亚军,但冠军的位置似乎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那么,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湖南人因为衬衫紧贴着肉身,便不由自主地指挥大脑,产生了一丝幻想症?答案并非如此。实际上,早在民国时期,我国最著名的美食家——被誉为“中国莎士比亚第一翻译家”的文豪梁实秋先生,就对湖南腊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梁先生的《雅园谈吃》一书享誉全球,他在其中明确表示:“湖南腊肉最好吃”。作为公认的“民国食神”,他的这一论断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让我们先卖个关子。这便引出了另一位湖湘才子——钱歌川。

钱歌川(1903-1990),原名慕祖,笔名歌川、味橄等,湖南湘潭人。他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1920年赴日本留学,后来在英国研究英美语言文学,归国后任职于中华书局。1930年进入上海中华书局担任编辑,1931年参与主编《中华杂志》,1936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继续深造。1939年回国后,先后在武汉、东吴等大学教授。1950年任台湾大学文学院院长,晚年移居美国纽约,1990年在那里逝世。

钱歌川曾与鲁迅、茅盾、田汉、郭沫若、郁达夫等文化名人交往,积极参与文化运动。1947年春,他前往台北创办台湾大学文学院并担任院长。1972年底,他以70高龄退休,移居美国纽约,享年87岁。

然而,在钱歌川的词条中,却遗漏了他与梁实秋先生的交往。事实上,两人的关系非同寻常,他们既有业缘,也有人缘。毕竟,他们都曾留学海外,从事文学和翻译工作。在抗战时期(大约是1939年前后),身为文学翻译兼作家的梁实秋先生从北平出发,乘坐火车、船只等交通工具,历经半月行程,专程前往湘江中游故乡湘潭乡村的钱歌川家中,品尝了平生第一次吃到的湖南风味腊肉。

岁月如梭,往事难寻。如今,我无法找到钱歌川关于自己交游的文字记载,只能从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中寻找与湖南腊肉的关联。

梁先生在书中写道:“湖南的腊肉最出名。那一晚在湘潭朋友(即钱歌川父母家)家中品尝了腊肉,宾主尽欢……此后在各处餐馆吃腊肉,都无法与此相比。而腊鱼之美更是胜过腊肉。”在赞叹湖南腊肉的同时,梁先生仍意犹未尽,接着在文中热情地提及:“真正上好的腊肉我只吃过一次,抗战初期,前往长沙访问一位朋友(即钱歌川),乘小轮船溯江而上,尽管已是初夏,但仍然感受到‘春草绿波’的美景。”

我想象着那是一个仲夏之夜,在美丽的湘江河畔,一处中式风格的庭院内,梁实秋先生与钱家满座的高朋欢聚一堂。他们沐浴在湘江的涛声、明月和蓝天白云之下,品尝着香辣可口的湘菜佳肴。突然,从厨房飘来一阵阵浓郁的香气,原来是仆人端上了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压轴大菜——传说中的湖南腊肉。只见那片片肥而不腻的腊肉卧在大盘之上,点缀着红色的辣椒、白色的蒜片和绿色的蒜叶,让人垂涎欲滴。腊鱼爽滑玉润,鲜香浓郁;腊鸡鹅黄透亮,油而不腻,唇齿留香。平时很少吃主食的梁实秋先生一反常态,胃口大开地吃了两碗米饭。餐后,他抚摸着凸出的肚腹,心有所感地感叹道:“走遍天下还是湖南腊肉最好吃啊……”湘味香韵:长沙腊肉与名人轶事(第十一篇)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