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端午粽香:中国粽籺传承与东南亚风味之旅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9|发布时间:2024-12-25
在我国,每逢节日,最能感受到气氛的往往是我们的味蕾。从春节的饺子和年糕,到元宵节的汤圆,再到清明节的青团和清明稞,中秋节时的月饼和桂花酒,无不令人垂涎。而端午节时,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无疑是粽子。
中国粽子的由来
实际上,“粽子”一词仅是俗称,其真正的名字叫做“粽籺”。从字义上看,“籺”意为米麦碎屑,作为一种小吃,特指以糯米为主要原料蒸制的糯米籺。制作方法是将糯米捣成粉,加水搅成糊状后蒸煮,直至不粘手指即可食用。单一的糯米可能会略显单调,因此人们会在其中加入各种馅料:如虾仁、咸肉等则是咸味粽子;而芝麻、椰丝等则是甜味粽子。由此可见,粽子界的“咸甜之争”在“籺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糯米籺的种类繁多,煮汤籺、薯包籺、糖心糍、寿桃籺等各种形态背后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与传说;而当籺与粽相遇时,便诞生出了粽籺。值得注意的是,粽籺并非偏正短语,而是一个并列短语。与籺相似,粽本身也是一个食物名,指的是用箬叶或芦苇叶等裹糯米做成的多角形食品。籺侧重于“里子”,粽侧重于面子,粽籺合一,光看名字就能大致了解这种小吃的形态。
关于粽子的起源,最流行的说法是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自沉汩罗江以身殉国的故事。然而,茂名人民有自己的传说:据说在茂名遭遇饥荒时,人们用芭蕉叶包裹糯米来充饥,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粽子。从“光秀粽”到“道喜粽”,这种白粽不仅蕴含着京都的气息,更见证了茅卷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和果子的一员的食物变迁史。
东南亚粽子的独特风味
如果日本粽子是“北传派”,那么“南传派”无疑是指东南亚粽子,而其起点便是越南粽子。作为东南亚唯一一个处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越南的端午传统与中原极为相似,包括挂菖蒲、画符图、饮雄黄酒、赛龙舟等习俗。不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越南人在端午更偏爱于吃酸味水果、酒酿和酒饼:食用水果是吃斋,既可缅怀祖先又可驱邪;而酒酿、酒饼以及水果之“酸”均有杀菌之用——端午节无论流传到哪,终究少不了祛病除灾的愿望。
越南粽子以芭蕉叶为粽叶,形制上圆形与方形相杂,寓意“天圆地方”。此外,越南粽子还继承了我国粽子的“咸甜之争”:咸派馅料大多以虾、瘦肉、鸭蛋黄为主;甜派馅料则多以椰丝、红豆、绿豆为主。从食材上看,越南粽子颇有广东粽子之风。
与越南相比,泰国端午更注重美食:泰国端午节名为“拜芭掌节”,这里的“芭掌”便是泰国粽子。有趣的是,泰国粽子也分为咸甜两派。芭掌是咸味粽子,馅料包括板栗、香菇、咸蛋黄、鲜肉、虾仁、腊肠等;而甜派则称为“吉掌”,是一种碱水粽。吉掌所用的碱水是富有泰式风情的榴莲皮灰碱水,泡制出的吉掌具有一股特别的天然植物清香。
在东南亚各国中,粽子与端午联系最为紧密的便是越南和泰国。其余国家虽也多有粽子,但并非端午的风物——最具代表性的是菲律宾粽子,它还常被当成是圣诞节时的名点。
习俗有界,美味无界。粽子、茅卷、芭掌,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背后,都蕴含着人类相同的美食追求。民以食为天,实在是放之四海而皆“馋”的终极定理。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