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中华美食魅力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9|发布时间:2025-02-11
#泛文化写作营# #食在中国# #饮食文化#
你或许对“白煮肉”的历史渊源有所好奇?最初的“白煮肉”,实际上是一种用于祭祀的肉类食品。
这种风俗自古有之,尤其是在原始社会时期。在那个年代,获取肉食颇为不易,因此一些珍稀的食物便被当作神圣的祭品,敬奉给神灵,以祈求庇佑。
在古代,用来祭祀的肉类多为马、牛、羊、鸡、犬、猪等牲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六畜”。用于祭祀的牲畜被称为“牺牲”。

在清代,皇族设有专门的祭天场所——堂子。除了堂子之外,坤宁宫也是一处重要的祭神场所。
祭祀活动一般分为朝祭和夕祭两种形式,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在坤宁宫宰杀两头猪,现场煮熟后用于祭祀。
祭祀结束后,那些煮熟的猪肉会分发给在场的大臣们,这被称为“受胙”。虽然这种分配看似是一种荣誉和赏赐,但对于“受胙”的人来说,却并非享受美食,而是一次难以忍受的经历。
想象一下,那些在清水中煮熟的猪肉,没有任何调味品,实在难以下咽。而且分得的祭肉必须在现场食用完毕,严禁带出坤宁宫。
然而,正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参与祭祀的大臣们在这种“苦行”中也逐渐摸索出了经验。他们会悄悄地在手帕上蘸一些盐水。
这样在吃祭肉的时候,就可以不断地用手帕擦嘴,多少增添了一些味道,使食物不那么难以下咽。
还有一些人则会提前准备好用盐煮过的高丽纸,将肉包裹起来,这样也能吃得津津有味。
后来,京城中的酒肆也开始模仿这种祭肉的吃法,推出了一种名动京城的新菜品——白煮肉。
关注@寻味知鲜,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还能了解有趣的饮食传统和餐饮文化。关注@寻味知鲜,与闲七小姐姐一起成为有文化的吃货吧!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