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杂谈

潮汕古海鲜小吃舌形贝:舌尖上的记忆与味道探寻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6|发布时间:2024-10-26

## 潮汕美食探秘:舌尖上的舌形贝

潮汕地区特有的海鲜小吃——舌形贝,学名“胶墙”,由两片绿色的贝壳黏合而成,中间附着乳白色的“胶墙根”和绿豆大小的颗粒。这种古老的海生物,在地球上已生存了4.5亿年,却逃不过成为潮汕人餐桌上的美食的命运。

回忆起上一次品尝舌形贝已有20多年,一直想尝尝这个味道。这次回家过端午,母亲特意买来,让我终于实现了心愿。不过,价格也从当年的几毛钱一斤涨到了三十五元一斤。(2014年的价格)

舌形贝生长在浅海滩涂地带,壳身探出土面觅食,遇到危险便迅速缩进洞中。以前退潮时,海滩上常见到指甲大小的窟窿,俗称“胶墙旋”。捕捉时用丁字形农具从侧面插下,再撬出沙土块,就能拣出一粒舌形贝。但近年来由于污染等原因,市面上的舌形贝越来越少了。

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的舌形贝,却鲜为人知。仅在粤东饶平、澄海和粤西雷州半岛有吃胶墙的习惯。有趣的是,这两个地方的方言都属于闽南语系,都叫“胶墙”。这种食俗可能与闽南文化有关,潮汕和雷州半岛历史上交往密切,可能促进了食俗的交流融合。

舌形贝不易食用,有三个原因:一是容易过敏,引发皮肤红斑瘙痒;二是较难料理,需要清洗泥沙和去除腺液;三是异味较大。然而,嗜食者却认为这种“臭哈臭哈”的味道非常美味。炒制时,通常用金不换和沙茶,厚膌猛火,味道咸香煞嘴。

近年来薄壳越来越受欢迎,而舌形贝却渐渐小众化。“胶墙”这个名字是根据潮语读音书写的,据古籍资料记载,清代以后各地对它的叫法各异。如《岭南杂记》称其为“水豆芽”,《澄海县志》称为“海豆芽”。《海错图》中则称之为“青翠”,以区分另一种椭圆形贝壳的“海豆芽”。

乾隆年间的《南澳志》记载:“海豆芽‘壳青牙白味甘’。”光绪年间,《海错百一录》提供了七种叫法。这些资料表明,闽粤两地吃食舌形贝的历史悠久。遗憾的是,尽管有多种叫法,却没有一种与“胶墙”有明显关联的。有知晓者,请告知。


潮汕古海鲜小吃舌形贝:舌尖上的记忆与味道探寻
潮汕古海鲜小吃舌形贝:舌尖上的记忆与味道探寻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