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塱头古村吃这些地道美食,幸福感爆棚!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6|发布时间:2024-09-06
在一个拥有两百年历史的青砖老宅中,67岁的黄泽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大部分成年时光。作为塱头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他数十年如一日地握着砌砖刀,从一名熟练的泥水匠转型为古村落保护的倡导者。
广州市花都区的塱头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末期,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它堪称广州保存最为完好、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府古村落之一。
漫步在这个充满韵味的村落中,仿佛在历史和现代之间穿梭。青石板路、青砖红瓦、传统的土坯老屋与钢筋混凝土小楼相互交错,让人感受到时光流转下的沧桑巨变。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塱头古村焕发了新的生机。那些古老的青砖建筑摇身一变成了高端民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游客络绎不绝。对于黄泽贤这样的老村民而言,这些变化让他们深感欣慰,并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曾经,黄泽贤是村里不可或缺的建筑能手,他与工友们用砌砖刀塑造了塱头村的新面貌。红砖小楼拔地而起,瓷砖贴满了外墙,新式洋房在古村落周围崭露头角。
作为故事的亲历者,黄泽贤熟知每座老宅的历史,能够分辨出不同年代的红砖,讲述着村庄建筑的变迁过程。他对参与建造的新房子感到自豪,但回想起那些拆掉古宅换新房的日子,他心中又充满了遗憾。
进入20世纪末期,随着村民们迁往新建的村落,塱头古村出现了“空心村”的现象,一些老宅变得破败不堪,杂草丛生。然而,塱头村的族谱完整无缺,姓黄的村民世代相传,村里仍保留着388座明清时期的青砖建筑,祠堂书室连绵400多米。
在黄泽贤的记忆中,古村落曾拥有更完整的建筑群,但岁月的侵蚀和人为因素让许多宝贵的历史遗迹消失。那些矗立百年的青砖围墙如今只剩下残缺的一段,村口的庙宇和牌坊也已无影无踪。
2021年9月,塱头古村迎来了新的转折点。花都区政府与唯品会合作,计划复兴古村落,并保留其历史风貌。黄泽贤积极支持这一行动,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反对大规模的拆建行为。
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设计团队和村民紧密协作,修复老屋,加固破损之处,确保建筑外观尽可能地保持原样。春阳台艺文中心、古村市集与展览、高端民宿“和春住”等项目开始运营,所有收益用于回馈村民及乡村振兴事业。
尽管黄泽贤并不完全理解保护性开发的深意,但他能感受到那些珍贵记忆的延续。他指着一家民宿餐厅旁的大榕树说:“这棵树有几百年的历史,我小时候常在那儿钓鱼。”设计师尊重古树的存在,将它融入了餐厅的设计中,让用餐者也能欣赏到这份自然之美。
随着乡村振兴项目的推进,塱头村的人流量显著增加,带动了一系列积极的变化。村民们开设的“古村美食”餐厅焕然一新,咖啡店转型为数字化服务,甚至出现了村里第一家肯德基。黄泽贤的儿子黄智云也带着知识和经验回到家乡,投入到振兴工作的行列。
李莎感慨道:“随着人才回流、产业兴盛,村落活力倍增。这些积极的变化为古村落带来了持久的活力。”如今的塱头村,正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承着历史,焕发出新的生机。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