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知识中国古代的仪仗制度423头条知识节历史有知识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8|发布时间:2025-03-27
在中国古代,帝王和官员外出时所伴随的护卫人数以及他们携带的各种旗帜、伞盖、扇子、武器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我国古代帝王及贵族的仪仗队伍最早起源于他们的随行保卫队伍。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形式,早在周代就已经确立,并逐渐发展和完善。随着历史的发展,后世皇帝和贵族的仪仗规模也变得愈发宏大与庄重。
战国之前,诸侯出行时只有九辆马车作为扈从;到了秦汉时期,皇室“大驾”的侍卫车队已增加至八十一乘之多。
唐代,皇帝的大驾仪仗队伍更是庞大壮观。整个行列从朝廷高级官员到随行护卫、乐队和旗帜,再到车辆、轿子以及道路清理人员等,前后排列达一百二十多个层次。每个层次自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方阵或纵队,人数少则十二人或二十四人,多至一百零五人乃至二三百人不等,总数超过万人。

皇室其他成员和官员的仪仗规模虽然比皇帝的小得多,但同样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制度。官职高低不同,其随行队伍的规格也有所区别。
对于地位显赫的大臣而言,即便如此,他们的仪仗依然显得十分华丽隆重。例如,在唐朝及宋朝时期,一品官员的扈从队伍中,除了鼓乐、旗帜和伞盖之外,还会有多达三百多人组成的兵卫队列,并且随行的清道人员、车马侍者也有四十多名。
到了明代,官僚阶层的仪仗制度则更为简化。具体来说,公爵十人,侯爵八人,伯爵六人;一品至三品官员六人,四品至六品四人,七品至九品二人。引导队伍中,七品以上有三人负责手持锡槊、钢叉和藤棍开路;八九品仅有一对竹蓖引道;而杂职人员则不允许携带任何扈从。
清代官员的仪仗规格也分为不同的等级,其中最高级别是总督的扈从队伍。它包括扇子、旗帜、枪械、兵拳、雁翎刀、兽剑、棍棒以及回避牌和肃静牌等十七对物品;而府州和县官的随行装备则简化为一扇、二根铜棍、两支皮槊及两个肃静牌。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