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历史演变与知识探秘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6|发布时间:2025-02-21
#探寻历史智慧# +#423头条知识节#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揭秘#探寻历史智慧# +#423头条知识节#
在我国的封建时代,朝廷对官员的离职养老有着一套明确的规定和程序。
古代将官员离职养老称为“致仕”、“致事”、“辞事”、“逊位”、“告老”、“乞骸骨”或“归养”,这些词语都表示官员辞去职务、回归乡里的含义。
在周朝,官吏的退休年龄被定为七十岁。到了汉代,这一规定得以延续,同时新增了“予告”和“赐告”的说法:有功之臣退休称为“予告”,一般官吏退休则称“赐告”。对于达到一定级别的官员,退休后可以继续获得原俸禄的三分之一。
唐朝时期,官吏的退休制度已经相当成熟。它详细规定了退休年龄、不同品阶官员退休时的申报审批流程、提前退休的可能性以及不同级别官员退休后的待遇等问题。

到了宋代,官吏的退休制度更为完善。具体规定如下:文官年满七十岁,武官年满八十岁,必须主动申请退休,并获得批准后发放退休证明。退休后,官员将被提升一级,并继续享受一半的俸禄。有战功的武将则可以领取全额俸禄。根据退休官员的不同品级,其亲族子弟也会被授予相应的低级官职。对于那些年纪虽大但身体尚可、不愿退休的官员,朝廷会采取强制措施要求他们离职,并实施具体的惩罚。
由此可见,宋朝的官吏退休制度已经非常严谨。
明清时期,官吏的退休年龄提前至六十岁。规定退休官员仍保留在官籍中,继续享受原俸禄和免除徭役的特权。对于一些年老多病、已无法胜任职务但仍然留恋职位的官员,也实行强制退休政策。
退休制度是对终身任职制度的挑战,具有雇佣性质。一旦离开职位,便失去了职位的特权和待遇。因此,很多官员贪图禄位而不愿意退休。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