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常识(教育心理学必背知识)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7|发布时间:2024-11-11
-
学习理论: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包括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代表人物巴甫洛夫,以及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强调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塑造作用。
-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将学习过程看作是信息的加工过程。
-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社会建构性和学生的主动性。
-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奥苏贝尔提出的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三种主要的动机类型。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揭示了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
知识的学习与迁移: 知识的表征方式包括概念、命题、表象、图式等。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包括正迁移、负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等。影响迁移的因素包括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等。
-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生的认知发展遵循一定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等。教育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顺利解决心理危机,促进其健康成长。
-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这些策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组织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解决的实质是个体在面对问题时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找到解决方法。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包括问题情境、已有的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等。创造性的培养措施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发散思维、提供创造性的学习环境等。
-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品德发展遵循一定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如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同时,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及其纠正也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等因素都会对品德发展产生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进行引导和纠正。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