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读雍也篇13,读书学习不仅是为增长知识,更是要成就更好的自己!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4|发布时间:2025-01-18
《论语》解读:雍也篇13强调了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提倡通过道德修养和实践来成就更优秀的自我。
【原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应该做一个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一个小人式的儒者。”
【译文】
孔子教导子夏应致力于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儒”,而不是只关注个人利益、忽视道德修养的“小人儒”。
【主旨】
在上一章中,孔子批评了冉求因力不足而放弃追求道的行为,并指出真正能力有限的人是那些半途而废者。本章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儒家学者应当注重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的培养,努力成为“君子儒”,而非只关心自身利益、忽略道德修为的“小人儒”。
【解读】
子夏,名卜商,字子夏,是孔子后期的一位学生。他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并以文学见长。孔子称赞他是自己教导的学生中,在文学领域最为出色的一个。
在孔子去世后,子夏前往魏国的西河地区讲学授徒,开创了自己的学派——西河学派,并成为该学派的创始人。他广收门徒,培养出了许多杰出人才,如李克、段干木等,对当时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句话中,“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被提到。“儒”,从字面上看,是由人和需组成,意味着人的需求。《说文解字》解释为:“柔也,术士之称。”这里的术士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并能教导他人的智者。
在周朝时期,“儒”这个称呼开始出现。当时殷商遗老贵族失去政治地位后,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官员的文书或教授富人子弟读书的人。从他们的职责来看,术士和儒有一定的联系。
《周礼·天官·冢宰》中有这样的记载:“四曰儒以道得民。”注解说,“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解释中提到,“掌养国子以道德,故云以道得民”。这表明儒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通过道德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正如孔子在《孔子家语·儒行解》所说:“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这意味着儒者是社会精英的形象,他们注重自我修养、知识积累和预备态度,期望在未来挑战中发挥作用。
孔子为什么区分“君子儒”和“小人儒”呢?实际上,在春秋时期,“君子”和“小人”的划分就已经出现,并被广泛用于人物评价。例如,“君子勤礼,小人则为人所驱使”,以及“君子为己,小人为人”。这里的区别在于君子追求内心的要求,而不考虑他人的看法;而小人则是为了博取名利,而不是基于内心的需要。
程颢和程颐对这句话的注解非常深刻:“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为己”意味着所学、所做都是出于个人内在的需求,既不畏惧外力的压力,也不在意他人的评价;而“为人”,则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或名声。这显然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道德境界和人生追求。
孔子担心子夏如果只专注于学问而不重视品德修养,可能会成为“小人儒”。因此,他提醒子夏要以“君子儒”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这句话也指出了读书学习的真正目的:为了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个人品质的提升来成就更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