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奥秘:修炼一手好字的必备笔数揭秘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3|发布时间:2025-01-03
【文房四宝之书法篇:书法修炼需多少笔】#文化知识频道# #书法艺术# 王羲之的五子王徽之,对于自己担任的官职及其职责显得糊里糊涂,询问起来总是一问三不知,然而他却留下了“雪夜访戴”、“人琴俱亡”等著名典故。在那个弥漫着五石散、玄谈的狂放时代,王徽之的行为并非奇异,不过是个性使然(图1,《雪夜访戴图》)。
到了陈代,王羲之的六世孙,选择出家为僧,致力于传承王氏书法的精髓。他撰写了八百本《千字文》,将其作为范本传播于江南各寺院。他就是智永,后世尊称他为永师或永公(图2,永师《真草千字文》)。
永师也留下了两个典故:铁门槛和退笔冢。永师生前书法名望极高,每日络绎不绝的求书者甚至将门槛踩烂,寺僧只好用铁皮加固。至于退笔冢,相传永师专注于书法,三十年不下楼,废笔头堆积如山,永师将其埋入土中建墓,名为退笔冢。
南北朝的陈代与唐代相隔不远,当时所用的毛笔形制与唐相似,笔头和笔杆可以分离。类似于现代人使用圆珠笔,用完笔芯只需更换即可继续使用。那时的毛笔制作方法与现代有所不同,笔头根部比现在长得多。现在的毛笔头笔根只有一圈扎绳,这是散卓笔的做法,为的是留出更多的笔头,以便于铺毫。而唐代制笔以有心笔(图3)为主,为了保证心柱稳固,笔根扎线多达三四圈,插入笔杆的笔根部分比露出的笔头要长。这样,即使不使用胶固定,笔头也不易从笔杆中脱落。
那么,永师一生到底使用了多少笔头呢?
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有记载:“永公居住于吴兴永欣寺,多年来专研书法,后来收集了数十瓮秃笔头,每瓮都有数石之多。……后将其埋入土中,称为退笔冢。”张怀瓘给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十石的数字。
数十石的毛笔头是个什么概念?
清人章学诚在《知非日札》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测算:“十瓮笔头,每瓮数万,必是百年之内,每日更换数十笔头,实属情理之中!”章学诚计算出的笔头数量是几十万个!对此提出了疑问。可见清代学者的考据精神。
永师使用过多少毛笔头?张怀瓘的记载显然经不起推敲,或许那数十石笔头只是为了勉励后学者勤奋学习而特意熬制的鸡汤。至于“石”是容量单位还是重量单位?章学诚对笔头数量的测算方法是否正确?这些问题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探究起来却无济于事。
不过,我们今天可以运用相关数据来推测永师用笔的大致数量。
第一个数据是一个笔头能写多少字。制笔业的说法是兔毫约12000字,狼毫约13000字,羊毫较为耐用,可写16000字。这里的“能写”指的是笔头尖、齐、圆、健四德俱全。笔头尖、齐、圆、健四德俱全。在书写过程中,字数可能会受到限制。因此,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 每个笔头能书写多少字;
2. 古人一天能写多少字。
第一个数据:一个笔头能写多少字?制笔业的说法是兔毫约12000字,狼毫约13000字,羊毫较为耐用,可写16000字。这里的“能写”指的是笔头尖、齐、圆、健四德俱全。在书写过程中,字数可能会受到限制。
第二个数据:古人一天能写多少字?传说元代康里巎巎一天能写三万字,而另一位大拿赵孟頫,一天能写一万字。然而,一天和天天显然不是一个概念。当代书家认为,要写出水平的话,一天也就三千字左右。永师是出家人,参禅礼佛的功课每日必不可少,我们就给个五千字的定量吧。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勤奋的永师在三十年间使用了多少笔头:
30×365×5000/10000=5475
再加上10%的不合格笔头,总计6022。
对于高标准的大家来说,平均每两天换一个笔头似乎并非毫无道理。
看到这个结果,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三十年不下楼的永师,在房里摆放十口大瓮是做什么用的?难道是为了印证王羲之当年对王献之说的那句话:“写完这十缸水,你的字就写好了……”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