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杂谈

李伯龄的美食评判准则与巴黎的美好岁月回忆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9|发布时间:2025-03-25

A.J.李伯龄是一位美国记者,同时也是《纽约客》杂志的一名专栏作家。他于1926年至1927年间,在父亲的支持下前往法国巴黎索邦大学进修课程,然而他对正规教育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反而是漫步在巴黎街头的时光令他终生难忘。

李伯龄在其著作《餐桌上的情怀:美好年代的美食与回忆》中追忆了那段美好的日子,同时也描绘了巴黎的美好岁月。书名提示着书中大部分内容围绕法国饮食展开,并分享了他对这些菜肴的独特见解。他的文字充满幽默感,让读者会心一笑。他认为法国的烹饪艺术不仅限于食物本身,更是一种精致的艺术形式,常常可以在一些不起眼的小餐馆中发现,而这些地方的价格可能并不便宜。当《米其林指南》成为评判餐厅质量的标准时,李伯龄认为这反映了商业对艺术的影响,让他感到遗憾。此外,他还赞扬了鲁特的著作《法国美食史》,因为鲁特记录了许多快餐店、咖啡馆以及汽车餐馆的历史,在这些地方的记忆可能很快就会消失。

除了饮食文化,书中还讲述了巴黎的人文景观和日常生活。李伯龄写道:“我常独自一人行走于城市之中,但很少感到孤独。”这句话激发了人们重新探索这座城市的愿望,了解究竟是怎样的魅力让作者如此迷恋这座城市。尽管他意识到当时的巴黎正逐渐走向历史的下坡路,但这并未减少他对这段时光的美好回忆。

《餐桌上的情怀》是一本充满趣味性的书,它的作者被西方读者誉为美食界的鉴赏家,一个身材丰满、热爱生活和法国文化的美国记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他将父亲寄给他的大学费用以及工作所得大量用于在餐厅消费。

李伯龄对美食的评价有着独到的标准。尽管这本书主要记录了他在巴黎及法国享受美食的经历,但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却是隐藏在其自传性叙述背后的美食评判原则。

例如,他认为想要生动描绘美食的前提是拥有敏锐的味觉感官,没有这样的感知能力就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积累足够的经验来撰写文章。每天只有两次用餐机会,因此这些时间非常宝贵且不容浪费。进行美食探索的重要性就如同拳击手不断练习一样重要。

同时,李伯龄还强调了金钱的作用:既不能太过富有也不能过于贫穷。太有钱的人往往只关注那些昂贵餐厅的菜肴而忽略了地方特色和小餐馆的魅力;而经济条件较差则根本无法品尝到高质量的食物……最理想的状态是有一点钱但又不至于太多,在这种不稳定的生活状态中,偶尔会有大笔收入可以用于餐饮消费。

李伯龄认为最出色的美食体验往往出现在不起眼的小餐馆里。这些地方可能没有菜单,价格不固定,并且老板和服务员都非常热情友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环境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和统一化的餐厅。

此外,他还表达了对外省传统菜肴的喜爱之情,但随着汽车与公路的发展,这类特色菜系也渐渐被遗忘了。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情况更加明显。例如,在台湾,真正的美食不再是那些根据地方特有食材制作的乡土料理,而是迷恋于从国外进口的正宗风味。

通过阅读《餐桌上的情怀》,读者不仅能欣赏到李伯龄精妙绝伦的文字风格,还能感受到他对食物的态度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书中提出的美食品评原则更是让人受益匪浅,它不仅适用于法国美食,也适用于全球各地的食物鉴赏。

(《餐桌上的情怀:美好年代的美食与回忆》,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

李伯龄的美食评判准则与巴黎的美好岁月回忆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