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当我初次听到海月之名时,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古人竟然把这样蕴含诗意的名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6|发布时间:2025-03-25
早在早期,当我初次听到海月这个名字时,我觉得非常奇特。 古人竟然赋予这样一个富含诗意的名字给一个贝壳生物,它究竟有何种魔力?然而,在亲眼见过海月后,我才明白,它完全配得上这个美誉。
明代文学家冯时可在其著作《雨航杂录》中如此描述:“海月如同大镜一般,色泽纯白且圆润,其底座犹如梳子。当地居民常将其排列成天窗形状。沈大参曾称赞他家乡的海鲜珍品,如海月、江瑶柱,堪比江南百味。乐清地区的海月尤为繁盛。”
明代《乐清县志》也有记载:“形似满月,又名蛎镜,当地人会取之用作天窗的覆盖物。”
以前,海月在乐清湾滩涂上十分常见。洗净后的海月,形状与月亮别无二致:每片贝壳几乎呈正圆形,壳面上布满一圈圈生长纹,如同月球表面的山脉阴影。贝壳本身为月白色,薄而平滑,甚至可以透光,宛如一面镜子。
更奇妙的是,在阳光下,海月会闪烁出类似云母矿石的虹彩,其生长纹层叠如云母的片状晶体。因此,它也被称为“云母蛤”。
从古至今,人们不断探索烹调海月的方法,以追求最佳口感。唐代医学家孟诜在其《食疗本草》中建议使用生椒和酱汁来搭配海月食用。而宋代唐慎微在《证类草本》中则提出可以使用生姜和酱料。
如今,随着蚶、蛤、蛏、螺等养殖水产品的兴起,活跃了千年的美食——海月,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它的璀璨光彩已不再如往昔,在现代,我们只能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其身影,回顾那段丰富的海洋美食历史。
本文节选自李振南的《海鲜生猛:东海海错笔记》。作者希望通过讲述海洋生物与文人、百姓之间的故事,丰富我们的饮食文化内涵。欢迎关注我,了解更多有趣的文史故事和优质图书信息。

——摘自青年共读会,以书之名,共享知识的乐趣。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