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系列之节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古代时刻)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8|发布时间:2024-08-27

节日文化知多少

(下)

10.伏日:

伏日,也叫伏天,是三伏的总称。三伏的计算按我国古代干支纪日来推算的。夏后的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或末伏,总称为三伏。据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古代有在当天举行祭祀活动的习俗。现在,我们当地仍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头伏吃饺子,二伏吃面条。

11.乞巧: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还有一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得知后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后人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记得小时候,会在七月七这天夜里,跟长辈坐在葡萄架下,据说能听到牛郎织女说话的声音。

12.中元:

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民间俗称“鬼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孟兰节”。最早从南北朝时期,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兰盆法会。自此往后,历代帝王百姓多遵佛制,举办盂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13.中秋:

农历的八月十五、又称仲秋节、团圆节。因八月十五是三秋的中间,八月又称仲秋,故名中秋或仲秋。传说我国民间在这一天互赠圆饼,取团圆之意。中秋作为固定节日始于唐朝初年《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14.重阳:

也叫登高节、老人节,与除夕、清明节、孟兰节一起称为中国传统的四大祭祖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民间有登山踏青、赏秋景、赋诗作画等习俗,至今流传不息。据说,重阳日是古人的寿辰,所以这天会聚会欢宴,是一年的“结账”式的节日。

15.腊八:

又名腊月初八,是我国农历十二月初八的晚上。这是佛教传人后,演化成宗教节日。传说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这一天各寺院要诵念经文,煮粥敬佛,即腊八粥。现在,有些地方也会在这一天吃腊八粥,以求平安吉祥。腊八是中国民间的一个习俗,但不是全国性的固定的传统节日,只有部分地区的寺院会举行腊八典礼。

16.除夕:

又名大年夜,是我国传统节日。指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去”的意思。引申为离开。“夕”是“傍晚、晚上”的意思。意味着过了今天晚上,明天就是新的一年啦。在这一天,人们会忙于准备饺子、元宵、糖果等食品,并且还要清理家里,为新的一年做好准备,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代文化常识系列之节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古代时刻)古代文化常识系列之节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古代时刻)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