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本书读懂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3|发布时间:2024-07-31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文知识探析

——摘自权威著作《中国古代文化精粹》

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高辛氏的两子,长子名阏伯,幼子称实沈,在旷野中居住,因性格不合,时常发生冲突。后来,天帝对此表示不满,将阏伯迁至商丘,赋予他主管火星(即心宿)的职责,而商朝人便以此为据,尊心宿为商星;实沈则被安置在大夏(今天的晋阳),负责参星的祭祀,从而唐人将参宿视为晋星。自那时起,人们就把兄弟间不和的关系比喻为“参辰”或“参商”。由于参宿居于西方,心宿位于东方,两者永不相逢,因此久别重逢的亲友也会被喻为如同参辰般遥不可及。

在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中,他用“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来表达人世间的聚散无常,这也充分体现了古人对这一典故的理解和应用。

随着天文学知识的进步,星空被划分为更细致的区域。古人在二十八个星宿(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等)的基础上,以黄道和赤道为中心,按由西向东的方向将星空划分为二十八个不规则部分,这二十八宿便象征着二十八个不同的星空区块。

除了二十八宿外,古人还设立了“三垣”来区分天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在黄河流域的北部夜空中,以北极星为基准,周围其他的星辰被组合成名为紫微垣的一片区域。围绕紫微垣,还有太微垣(由星张翼轸北边的星星组成)和天市垣(由房心尾箕斗北面的星座构成),这些古老的星空分区为我们揭示了古人对宇宙的理解。

让我们来谈谈北斗七星。它们分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形状酷似古代的酒勺。天枢至天权组成斗身,古称“魁”;玉衡、开阳和摇光构成斗柄,被古人称为“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星座,对于古代人来说,它们具有重要的导航和季节指示作用。

另外,古人还创设了“十二次”来阐述日月五星的运行轨迹和节气变化。他们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将黄道附近的星空划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个相等的部分。每个“次”都与二十八宿中的部分星辰相对应,例如星纪包含了斗宿和牛宿,而玄枵则涉及女宿、虚宿和危宿。然而,由于“十二次”的等分划分与二十八宿的广度不一致,导致有些星宿可能同时归属于两个相邻的“次”中。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本书读懂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