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常识

复旦大学“似是而非”课程:常识启蒙与伪科学真谛探析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5|发布时间:2024-11-05

阅读提示:复旦大学推出“似是而非”课程,探讨伪科学的真谛。

近日,复旦大学在新生学期中开设一门名为“似是而非”的通识课程,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悉,该课程由该校文、理、工、医等不同学科的12位教授联合授课,旨在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向学生揭示“伪科学”的真面目。

这门课程实质上是一门常识启蒙课。从内容来看,其中一些基本的逻辑推理和科学常识本应是初高中阶段就应该掌握的知识。然而,由于目前教材编写过程中对逻辑和常识框架的忽视,以及部分陈旧内容的反逻辑性,导致许多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面临诸多困境。这也是“似是而非”课程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的原因之一。

常识启蒙课的核心在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各种观点时保持独立思考,甄别真伪。具备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才能在面对谬误时保持清醒头脑,坚信常识,坚守自己的立场。具体行为上,就是对待各种现象多加思考,不上当受骗,坚持自我。

然而,现实生活中,逻辑和科学的力量有时不足以支撑人们的信念。许多学校中存在不合逻辑、违反常识的现象,导致学生在面对现实与课堂所学之间的矛盾时难以抉择。因此,目前初高中及大学阶段的通识课程仍需加强,以便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冷静、自信。

此外,一些学校和研究单位纷纷聘请诺贝尔奖得主担任兼职教授或研究员的现象也引人关注。然而,这些获奖者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就显然与聘其担任兼职的机构无关。事实上,许多被“引进”的诺贝尔奖得主年龄较大,科研黄金期已过,甚至处于退休状态。这种现象不仅令人质疑,而且对学生的常识教育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以201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谢克曼为例,他在获奖时已经65岁高龄。尽管如此,他依然活跃在科学研究领域,担任多个机构的首席科学家和研究员。这些机构通过举办相关活动,让学生相信常识,运用逻辑思维,但其效果如何,令人质疑。

复旦大学“似是而非”课程:常识启蒙与伪科学真谛探析复旦大学“似是而非”课程:常识启蒙与伪科学真谛探析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