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常识

这些知识你必须知道(你必须知道的心理常识是)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9|发布时间:2024-10-10

2023年10月10日,我们迎来了第33届全球心理健康日。最新数据揭示,我国心境障碍的患病率高达4.06%,其中抑郁症状尤为显著,占比约为3.59%;而焦虑障碍的患者比例也达到了4.98%。在老龄人群中,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上升至5.56%,酒精滥用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其患病率为1.84%。 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焦虑以及老年期认知障碍的发病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尤其是男性群体中酒精使用障碍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紧密相连,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身体健康也将受到威胁。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共同探索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学会正确面对和应对这些挑战。 探讨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 当前,人们面临的精神健康问题种类繁多,包括抑郁障碍、焦虑障碍、酒精依赖、双相情感障碍等。这些病症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各有特点: 焦虑障碍表现为持续的紧张、担忧与不安;抑郁症状则体现在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快乐感、自我责备以及睡眠和食欲的变化;此外,睡眠问题如失眠、多梦和早醒也很常见。强迫症、社交恐惧、双相情感障碍也是常见的心理健康困扰。 精神健康误区的破解 关于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障碍,人们常常存在以下误解: 1. 人们常误以为这些症状是“想太多”或“受到刺激”,而非疾病,导致早期忽视,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2. 即使患者察觉到问题,也可能因忌讳谈论而延误就医。有时,他们可能轻信未经验证的偏方或自行用药,造成不规范治疗,加重病情。 3. 病耻感使许多精神障碍患者羞于寻求帮助,担心在社交和职场中遭受排斥,这增加了他们就诊的困难。 4. 部分患者因持续的身体不适,如食欲减退、心慌、头痛等,频繁前往内科等科室就诊。虽然检查结果正常,但这些症状可能是心理问题的表现。 对于轻度的心理困扰,如抑郁、焦虑和失眠,通过初期干预或自我调节可能有所改善。若自我调整效果不明显,建议咨询精神科医生进行全面评估,采取心理疗法、药物治疗或物理疗法以缓解症状。 预防精神健康问题的策略 首先,要接受负面情绪是生活的一部分。面对持续的情绪困扰,我们应该正视并尝试改变引发不良情绪的环境和思维模式。以下几种方法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 1. 时间管理与生活习惯:规划合理的工作学习计划,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 2. 运动与兴趣爱好:适量运动,享受户外活动,通过锻炼提升心情,释放负面情绪;同时培养个人兴趣,如绘画、音乐等。 3. 社交互动与情感支持:参与社交活动,与亲友分享心事,获取理解和支持。 4. 正念冥想与放松技巧:学会活在当下,接纳自我,包括接受正面和负面的情绪,提升情绪调节能力。 5. 积极心理暗示与思维调整: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转变消极想法。关注可控制的事物,不沉溺于无法改变的事实。 6. 心理健康知识学习:了解心理健康,增强应对负面情绪的技巧。 若尝试以上方法仍效果不佳,建议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早期治疗能有效预防精神问题的发生。 治疗方法的选择 1. 心理疗法:轻度心理障碍可尝试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 2. 药物治疗:中重度病症通常结合药物和心理疗法,使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稳定情绪的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 3. 物理治疗:对于特定情况,可能采取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方法。 同时,康复治疗在精神障碍管理中同样重要,以帮助患者全面恢复,提高社会功能。 本文参考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陶好娟的建议,由大众卫生报记者郭芝桃整理。这些知识你必须知道(你必须知道的心理常识是)这些知识你必须知道(你必须知道的心理常识是)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