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杂谈

北京最古老街区之一:南锣鼓巷的魅力

作者:佚名|分类:生活杂谈|浏览:84|发布时间:2025-04-14

北京的南锣鼓巷是这座古城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并且它也被纳入规划中的25片历史保护区之中。这条南北走向的街道,从北端的鼓楼东大街延伸至南端的地安门东大街,全长786米,宽约8米。其建造年代可追溯到元大都(1267年),是现今中国唯一完整保留着元代胡同院落布局和风貌的最大、最高等级的传统民居区。

在元大都的城市规划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格局里,南锣鼓巷被视为“后市”的一部分。它自元代以来就是“昭回坊”和“靖恭坊”的轴心。到了明朝时期,这一区域被正式命名为昭回靖恭坊,并在清朝乾隆年间划归镶黄旗管辖;而从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则改属内左三区;民国时期则属于内五区的范围内。南锣鼓巷两侧排列着整齐对称的胡同,这些胡同犹如鱼骨般分布,也形似一条蜈蚣,因此得名“蜈蚣巷”。西面的八条胡同依次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和前鼓楼苑胡同;而东边则有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以及菊儿胡同。这些胡同在元代时并未命名,其名称是在明朝之后逐渐形成的。例如,“菊儿胡同”最初被称为“局儿胡同”,后来又改名为“橘儿胡同”,直到清末宣统时期才定名至今。

中国古代居住区的基本单位称为里坊,这既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单元。从北魏开始,逐渐出现了“坊”的称谓。唐朝长安城设计时采用了108个坊作为城市的分区基础。元大都的城市规划同样遵循了这一传统体系,将全城划分为50个坊,并在各个坊之间设置了宽阔笔直的街道和巷道。

明朝时期,北京被划分为28个坊,“昭回靖恭坊”便是由两个相邻的坊合并而成。清代时这里属于镶黄旗管辖区域。据记载,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全城全图》时,南锣鼓巷的名字从“罗锅巷”改为了现在的名字。

如今,南锣鼓巷街区被东边的交道口南大街、北面的鼓楼东大街、西边的地安门外大街以及南边的地安门东大街所包围。这一区域正是元大都两个坊之间的分界线所在的地方:以南锣鼓巷为界限,东侧是“昭回坊”,西侧则是“靖恭坊”。

唐朝长安的里坊布局早已不复存在,而历经800多年变迁后,元大都里的街坊结构也已面目全非。然而,在南锣鼓巷地区,依然能够看到非常完整的元代里坊历史遗存。胡同格局十分完整,并且其间点缀着各式各样的府邸和宅院,使这里成为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最为完好的“碧玉”。

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再次来到了南锣鼓巷,那是一个微雨缠绵、凉爽宜人的时光。近年来,这条古老的小街因为许多酒吧在此悄然兴起而引起了时尚人士和外国游客的关注。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继三里屯和什刹海之后北京第三条著名的酒吧街。

北京最古老街区之一:南锣鼓巷的魅力

有人形容三里屯的酒吧区是彩色的,什刹海的是暗红色的,而南锣鼓巷则是翠绿色的。这种说法或许不仅仅是在描述自然景观的颜色,更是指向这些区域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每一个院落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交通指南:

从北端到达:乘坐地铁6号线或8号线至南锣鼓巷站下车;或者乘公交107、124、204路在宝钞胡同站或小经厂站下车。

从南端前往:可选择搭乘13、60、118、612和623路公交车至锣鼓巷站,亦或是乘坐104、108、113、201、758路车在北兵马司站下车后向西步行穿过东棉花胡同即可到达。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南锣鼓巷

北京最古老街区之一:南锣鼓巷的魅力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