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精讲:烛之武智退秦师,只凭三寸不烂之舌,挽救郑国于危难之间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6|发布时间:2025-01-27
晋国君主与秦国君主一同围攻郑国,原因是郑国对晋国无礼,并且在外交上摇摆不定,与楚国有合作。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则驻扎在氾南。
佚名的狐向郑国的国君进言:“国家正处于危急之中,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君主,军队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建议。然而,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如今老矣,已无能为力。”郑伯表示歉意:“是我未能及早重用你,现在情势紧迫才寻求你的帮助,这是我的过错。但若郑国灭亡,对你也有不利之处。”烛之武最终答应了请求。
夜晚,烛之武悄悄出城面见秦君,他表明:“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知难逃一劫。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利,我愿为此事劳烦您。然而越过别国去统治远方,您深知其困难,为何还要以消灭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势力?邻国力量增强,您的势力就会减弱。若您宽容郑国,使其成为东方的友好国家,您的商旅来往,我们定会提供援助,这于您无害。况且您曾对晋君有所恩惠,答应给予焦、瑕两地,但旋即设防,这些您是清楚的。晋国有何满足之时?他们东扩疆界后,又意图扩张西境。若不损害秦国,他们会从何处获取土地?牺牲秦的利益来壮大晋,希望您深思。”秦君听后心悦诚服,与郑国结盟,并派杞子、逢孙、杨孙驻守,随后撤军。
子犯建议攻击秦军。郑伯却说:“不可。没有秦国的帮助,我无法到达今天的位置。利用他人之力后又损害对方,这是不仁;背弃盟友,这是不明智;以混乱替代团结,这不符合武德。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他们离开了战场。
在我看来,读书不应该只限于每年的4月23日,每一天都应该是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大家好,我是错夏,享受阅读、音乐、书法和诗词,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生活的诗意。
今天我分享的是《古文观止》中的《左传》篇章——《烛之武退秦师》,故事发生于鲁僖公三十年,那一年郑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因为它受到了秦晋联军的围攻,理由是它对晋国不敬,并且与楚国有所交往。
这篇文章大家可能并不陌生,高中时我们曾学习过,也是《左传》中的经典。文章中虽未过多描绘郑文公的形象,但他能承认错误并以道理说服别人,如他所说:“我没有早点重用你,现在危急时刻才求助,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对你也有害。”这样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尽管这可能是在国家危机时的特殊情况,但他的转变值得赞扬。
再看晋文公和秦穆公,他们都是非凡的人物,智谋出众,成就卓著。烛之武的一番说辞后,秦穆公迅速权衡利弊,不仅撤军还与郑国结盟,显示出深思熟虑和决断力。同样,晋文公在秦国出尔反尔导致联军解散后,他拒绝了部下进攻的建议,他认为:自己曾受秦穆公之助才得以复位,攻击他将是不仁;失去秦这个盟友是不明智的;以冲突代替和平不符合武道。作为国君,他们都不轻易行动,而是深思熟虑地权衡利害,做出理智的选择。
当然,故事的核心人物是烛之武。尽管心中有怨,但他能顾全大局,没有因未被早用而放弃。他出色地完成了使命,足智多谋,几句言语便化解了危机。语言的力量不容小觑,恰当的言辞足以招致灾祸或带来和平,关键在于如何运用!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