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之年与天命之龄:解读古代年龄称谓的文化内涵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5|发布时间:2024-07-24
年龄术语与含义
-
襁褓:原本指的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现在常用来指未满周岁的婴幼儿。
-
孩提:源自幼儿开始会笑、可提抱的阶段,后来泛指2至3岁的小孩子。
-
始龀·龆龀(tiáo chèn)·童龀·龆年:这一阶段指的是儿童在换牙时,大约5至6岁的年龄。《愚公移山》中提到的例子就是其中之一。
-
总角·垂髫:统称幼年的儿童,特指孩童时期的头发特点。
-
豆蔻年华:特指十三四岁左右的少女时期,象征着青春年华。
-
笄(jī)年:指女子十五岁时的重要年龄段。
-
束发·成童:同样指的是十五岁的年龄,与男子在这一阶段开始处理头发有关。
-
冠·加冠·弱冠:二十岁时的仪式性称呼,代表进入成年人社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而立之年:三十岁时的人生阶段。
-
不惑之年:四十岁,通常指心智成熟,对生活有深刻理解的年龄。
-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时的称呼,意味着了解自然规律和命运。
-
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六十岁,因古代将六十岁与六十个天干地支组合相关联而得名。
-
耆(qí)艾:古时指六十岁的老人,同时也包括五十岁的人。
-
古稀:七十大寿的别称,表示在历史上较为罕见的长寿。
-
耄耋(dié):高寿老年人的称呼。具体年龄可能有不同说法,一说为七十至八十岁,另一说是八十至九十岁。
-
期颐:一百岁的代称,表示极高的寿命和健康状态。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