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浪漫的一群人,比如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思想家、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3|发布时间:2025-02-12
在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群无疑是最具浪漫情怀的一群人。例如北宋时期的范仲淹,他不仅是思想家、政治家,还是一位文学家,其词作中流淌着穿越千年的情感。
让我们来欣赏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不知何时起,我们对浪漫的理解变得狭隘,将其局限于殷勤和讨好,而真正的浪漫应是对自然的感悟,对时光的敏感,与季节、日升月落、花开花谢相呼应,与时空变迁共鸣。
中国美学追求的是一种与时间同步的情感化体验,只有与之同频共振,才能达到永恒的状态,美得令人难以忘怀。
在碑学中,我们能看到时光给金石带来的剥蚀感。例如早期的青铜器碑刻,如西周的青铜器。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我们可以欣赏到这些青铜器上的文字所展现的金石气息和斑驳感。
这些痕迹是原本就存在的,还是因为时间的流逝、岁月的侵蚀而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方笔或圆笔呢?
在书写时,我们选择使用方笔还是圆笔呢?其实都可以!古人常说金石永寿。为什么中国人对金石如此推崇呢?名流史册上的记载为何不是那些写得非常规矩的人呢?
中国知识分子不太追求规规矩矩的生活方式,他们总是打破旧有的规则,重新建立新的规范。我们常说知识分子都不是省油的灯,因为他们总想突破常规,尝试新的事物。
为什么说金石不朽,金石永寿?为何在清代复古学之后,碑学一统天下?因为碑学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将个人的认知融入其中,当你将认知融入后,你会发现艺术没有天花板,可以无限向上探索。
知识分子是高级的生物,不同于兔子和狼,也不同于恐龙,不需要区分食肉还是食草的类别。就像现在很多人会区分我是写碑的,你是写帖的,或者你写《曹全碑》,我写《礼器碑》。经典的帖子都有其独特之处,我们学习其优点,为我所用即可。我们要懂得碑学,也要懂得碑帖相融。
我曾画过宋画和文人画。宋画给我的感觉是可以在悠闲中享受内心的宁静,也可以是不动脑子的快乐,因为宋画的自我发挥空间有限,它是精致的,只要有耐心都可以画出来。我看我老师的画,真的很喜欢,太好看了!
文人画则是一种随意的创作,可以随意挥洒,没有天花板,可以一直向上发展。
中国的诗书画印的根基在于文史上,艺术的感悟力、整体的文艺修养越好,作品就越好。前天我和朋友liz说,我跟着老师学了三年多,依然还是个差生。她说我需要时间沉淀,手需要点悟性。也许吧,多读书、多看、多写、多悟,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因为热爱可以抵消岁月的长河!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