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常识

山东中考语文: 文体常识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4|发布时间:2025-02-11

中考语文文学文化常识之文体知识

1.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与现代杂文相似。如韩愈的《马说》周敦颐的《爱莲说》。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3.序: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等同于临别赠言,这类文体在赠人以言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某些情志和心怀。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山东中考语文: 文体常识

4.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鸿雁”“双鲤”“彩笺”,“案牍”不是指代书信,而是指官府文书,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记事陈情或写景。如诸葛亮的《诫子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

5.表: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如《出师表》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

6.记: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大多数是游记,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山东中考语文: 文体常识

7.诗:又称诗歌,起源于先秦,兴盛于唐。可分为两类:一是古体诗-——楚辞(《离骚》)、乐府;二是近体诗(唐代形成的格律诗)-——绝句、律诗。绝句四句一首,要求诗句字数相等。

每句五字或七字,简称五绝或七绝。律诗要求诗句字数相等,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二、三两联的上下句须对仗,一般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另外,歌行体形式比较自由,句式比较灵活,声律、韵脚自由。代表作以“歌”命名的-——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高适的《长恨歌》等。

8.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也是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曲牌和题目一般放在一首诗中,其中“题目”是曲名,如“朝天子”“山坡羊”,曲牌则是指这一类曲子的通称或固定词句。

9.小令:是元散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单支曲,每支小令只有一个曲牌,一韵到底。我们学过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10.戏剧:一种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供戏剧演出和影视拍摄用的文字依据就是剧本,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旁白、独白和舞台说明组成。其中,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的说明性文字。中国戏曲行当中的生、旦、丑分别扮演男子、女子、滑稽人物。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