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常识

古代计时常识(时辰小常识)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9|发布时间:2024-11-10

一、十二时辰制,是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西周时期就已使用,汉代将其命名为夜半、鸡鸣等,并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如子时代表夜间十一点至一点。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两小时。

二、二十四时辰制,是在宋以后发展起来的。每个时辰被平分为初和正两部分,如子初、子正等,与现代的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三、十时辰制,出现在先秦时期,昼夜各五分。如《隋书.天文志》所载,昼为朝、禺等,夜为甲、乙等。

四、五时辰制,其名称如晨明、晁明等。一般地说,日出时称旦、早等,日入时称夕、暮等。古代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称为食时,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称为晡时。

关于古代时间的更多细节划分如下:

子时,是夜半,也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相当于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接着是丑时(01时至03时)、寅时(03时至05时)、卯时(05时至07时)、辰时(食时,代表吃早饭时间,即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巳时(临近中午的时间)等等直到亥时(人定就是人静的时间,即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每个时辰都有自己独特的命名和含义。

此外,古代还有更点制度以及用漏壶计时的刻制度。一夜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代的两个小时。漏壶是古代计时的重要工具之一。昼夜还分为百刻制即昼夜均衡的一百刻等时间单位。每刻相当于现代的十四分钟多点时间。具体的计算方式和对照也进一步明确了古代与现在的时间转换方式。总之这些都反映出古代人们对时间的精细划分和深刻理解。关于古代十二时辰具体含义以及划分的问题至此得到详尽解答。

古代计时常识(时辰小常识)古代计时常识(时辰小常识)古代计时常识(时辰小常识)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