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甲骨文的六个知识点,涨知识了!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3|发布时间:2024-11-08
一、甲骨文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国古典文字系统,与现今使用的汉字有着深远的渊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甲骨文就是我国最原始的文字形态。一套完整成熟的文字体系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它必定经历长期的发展和积淀。在甲骨文之前,可能还存在更早期但尚未被发现或留存下来的文字形式。
二、在距今约三千年的商朝时期,人们的日常书写并非全然依赖于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刻字,这种做法较为费力。甲骨文中“笔”字的形状描绘了手握毛笔的姿态,这暗示着当时的书写工具可能是毛笔,而“册”这个象形字则表明竹简可能是他们的书写媒介之一。可惜的是,尽管我们尚未发现商朝时期的竹简实物,其可能由于年代久远未能保存下来,但甲骨上留下的毛笔文字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证据。
三、现今所见的大量甲骨文主要用途并非记录日常生活琐事,而是用于占卜活动,换言之,就是古人对神秘力量的探索。即便在现代社会,我们也不能说彻底摆脱了迷信的影响,更何况是三千年前的商朝时期。
四、古人如何通过龟甲进行占卜呢?通常使用的是龟腹板或牛肩胛骨。至于为何选择这些部位,今人不得而知,可能是因为便于刻写,同时龟和牛在古代可能象征着某种特殊的意义。占卜前需清理龟甲边缘,再在其上钻孔并凿出槽痕,随后用火炙烤。当龟甲表面的脆弱部分受热开裂,这些裂纹便成为预示吉凶的兆纹。事实上,“卜”和“兆”字正是对这些裂纹的形象描绘,“卜”的发音也模拟了裂纹产生的声音。而解读这些兆纹的含义,则是当时被称为贞人的占卜专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他们是世袭的职业精英。
五、现代书写习惯是从左到右横排,但历史上的书籍却常从上至下、自右向左排列。这与早期甲骨文的记录方式紧密相关。据推测,在古代,人们可能像后来使用竹简一样在龟甲上书写。由于竹简通常较窄,故而只能纵向书写,写好一片后将其放置右侧,接着继续书写下一片,自然形成了从右到左的行文习惯。如从甲骨文中一些复杂字形的构造来看,它们多呈现由上至下的“瘦长”形态,而非实物形象的横向构造,这进一步佐证了古人可能在竹简上进行书写的情况,比如“象”、“马”这些字,若以象形方式描绘会更宽,但为了适应窄小的竹简,只能采取上下延伸的方式。
六、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总量约为五千个左右,然而仍有大约一千五百个字未能破译。每破解一个字的奖励高达十万人民币,致富之路已经为你展现,只看你是否有此才华和毅力去实现。
七、在现存的甲骨文中,“妇好”这位女性将军的名字频繁出现,关于她的占卜记录超过两百处。甚至有一次记载了她带领一万三千人出征羌人的事件。更为神奇的是,在1976年的河南安阳,考古学家意外发掘出了保存完好的“妇好”墓,墓中的青铜器上有明确的“妇好”铭文。她是首位通过文字和考古双重证据证实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及女将军。遗憾的是,“妇好”墓中的人殉遗骨保留完好,唯独不见其尸骨。据推测,墓主人身上的朱砂可能由于长期腐蚀,导致了她的遗骸消失,而地位较低的陪葬者骨骼却得以保存。在“妇好”墓中发现的一件青铜大鼎被称为“后母辛鼎”,是国宝级文物。至于广为人知的重达842公斤的“后母戊鼎”,原先也称为司母戊鼎,值得注意的是,“母辛”、“母戊”实际上是商王武丁诸多妻子中的两个封号,而“妇好”在生前的称呼为“妇好”,死后则以“母辛”为谥号。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