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圣人智慧简谈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6|发布时间:2024-11-11
孔子,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出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逝世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他姓孔,名丘,字仲尼,诞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即现今山东省的曲阜市。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字叔梁,名纥,是鲁国的著名勇士。叔梁纥原配施氏生有九个女儿而无子嗣,后来纳妾颜氏,才有孔子这一子。有趣的是,孔子出生时头顶中间有个凹陷,而他的母亲曾在尼丘山祈祷后怀上他,因此得名“丘”,字仲尼,“仲”意指排行第二,相对于叔梁纥的长子孟皮(排行第一)。三岁时,叔梁纥不幸病逝,使得孔子的家庭陷入了贫困之中。孔子曾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贫困中锻炼出的生活能力。
在20到30岁之间,孔子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读书学习之中。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37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问鲁国。当时年仅20岁的孔子便慕名拜见了这位博学多才的郯子。《师说》中记载:“孔子师郯子。”这表明孔子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大约在三十岁左右,孔子的第一批弟子开始聚集在他的周围。此后,他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广收门徒。据传,他的弟子有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位。孔子逝世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将孔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整理汇编成《论语》这部儒家经典著作。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和私人讲学的先驱与代表,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先师”。
据传,孔子晚年研读《周易》时,由于反复阅读次数过多,以至于穿连《周易》的绳子多次断裂。这一故事衍生出了成语“韦编三绝”,用以形容读书勤奋、刻苦的精神。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