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欣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4|发布时间:2025-04-04
##唐宋诗词中的自然元素探索# 今天,我陪伴小宝贝一起研读了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并从中提取出与地理知识相关的意象和诗句,同时对不熟悉的汉字进行了拼音标注。
全文如下:在丙辰年的中秋之夜,我们欢聚畅饮直至黎明,我醉醺醺地创作了这首词,同时也怀念着我的弟弟子由。
何时能再见那明亮的月儿?举杯向星空探询。
不知天宫此刻又是何年何日?
我希望乘风飞往天宫,却又害怕那琼楼玉宇的高寒。
我翩翩起舞,在清冷的影子中嬉戏,这是否比人间更美?
月光流转,照亮曲折的阁楼,低矮的雕花窗户,洒在难以入眠的人身上。
月亮不应有遗憾,为何总是在离别时圆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盈亏圆缺,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就是无法圆满的。

只希望人们的美好祝愿能长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这首词中蕴含的地理与天文知识点如下:
首先,“丙辰中秋”指的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农历八月十五,当时苏轼正担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太守。
其次,“达旦”意指通宵达旦,即从夜晚持续到黎明的时光。
再者,“明月几时有”的“明月”,自然是指夜空中皎洁的月亮。
接着,“月有阴晴圆缺”描绘了月亮周期性的变化,诗人以此象征人生的起伏和无常,暗示生活中的圆满与缺陷、快乐与悲伤是常态。

“千里共婵娟”的“婵娟”,其含义丰富:一是指美好的女子,代表柔美状态;二是泛指美好事物,如竹子、花朵或春天等景象;三则特指月亮,在古诗词中常用来象征离别与团聚。在《水调歌头》中,“婵娟”指的是月光,以及它所寄托的思念和祝愿。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