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籍的演变:从简策、版牍到帛书与纸本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4|发布时间:2025-02-14
中国最古老的书籍,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简策与版牍。简策指的是用竹片记载的文字信息,长度通常有二尺四寸、一尺二寸及八寸等不同规格;将多个“简”编结在一起即称为“策”,亦能以“册”来命名。现今我们谈论的书籍章节如上册、下册中的“册”字,便源自于此。
而“版”与“牍”则分别代表了书写用的木板与已刻有文字的木块;版牍常用于记载较短篇幅的内容,通常一块版牍即构成一篇文章。这与简策的主要区别在于使用材质的不同。尽管在未有竹材的地区,也有利用木板制作简策的情况。
简策与版牍上的文字由毛笔书写而成,若写错则需用小刀削去。古人有言,孔子在编纂《春秋》时,“笔则笔,削则削”,意指根据需求增删内容,充分体现了古代书籍制作的细致与严谨。然而,相较于今日,古时编写一本书所需的工序更为繁复。
稍晚于简策与版牍的还有帛书——在丝织物上书写的信息。帛书的优势在于可依据文章长度自由裁剪,并卷束成束,形成了今天我们谈论书籍章节如一卷、上卷、下卷中“卷”字的起源。

东汉时期,蔡伦改良造纸术之后,纸本书籍开始大量涌现。尽管此时尚未发明印刷技术,所有书籍皆由人工抄写而成;因此,若欲阅读书籍,必须从他人处借阅,并自行抄录,既耗时又易出错。由此观之,在物质条件上,古人阅读一本书的难度远超于现代。
约在唐朝中期,即9世纪初叶,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用以刻印书籍的技术应运而生。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印刷品为《金刚经》,记载于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然而,《金刚经》作为最早被印刷的书籍,现已不在国内,被收藏在外国的博物馆内。
(责任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