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常识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初探:冯·诺依曼与哈佛结构比较

作者:佚名|分类:百科常识|浏览:83|发布时间:2024-07-29

一、深入了解单片机的基本概念

哈佛结构的处理器有两个显著特征:它拥有两个独立的存储模块,分别用于存放指令和数据,且这两部分不允许混存。同时,它具备两条专用的数据传输路径,即指令总线和数据总线,确保CPU与每个存储模块之间的通信无干扰。改进后的哈佛结构更进一步,采用一条共用地址总线连接两个存储模块——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并使用独立的数据总线实现数据的读写。这样,处理器可以进行高效的并行处理。

另一方面,普林斯顿结构(冯·诺伊曼结构)则将指令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合并为一个单一的存储空间。在这种结构中,程序指令地址和数据地址指向同一内存的不同物理位置,因此它们的数据宽度相同。例如,英特尔8086中央处理器的指令和数据都是16位宽。现在,许多主流的CPU和微控制器依然采用冯·诺伊曼结构,如英特尔公司的其他型号、ARM7以及MIPS公司的MIPS处理器。

二、单片机应用实例与编程挑战

如果这些指令独立执行,且前一个指令的结果不会影响后续指令的运行,我们可以这样解读:首先执行MOV A,@R0,使得A寄存器的内容为2CH,R0的值变为40H。接着进行ANL 40H,#0FH操作,将40H位置的数值与0FH进行按位与运算,结果为0CH。然后,ADD A, R4会将A和R4中的内容相加,A的结果为22H,同时产生标志位CY=1,AC=1,OV=0。执行SWAP A后,A寄存器的内容变为8EH。通过DEC @R1操作,内存地址20H的值减1,变成0FH,R1的值保持不变为20H。XCHD A,@R1会交换A和R1中的数据,使得A变为EFH,而内存地址20H的内容变为08H。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初探:冯·诺依曼与哈佛结构比较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初探:冯·诺依曼与哈佛结构比较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初探:冯·诺依曼与哈佛结构比较

(责任编辑:佚名)